主持人:凌家杰 教授
报告简介:在世纪之交,中微子振荡和质量的发现,颠覆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同时引发了更深刻的难题:中微子质量的起源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之小?确定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排序,将决定未来中微子马约拉纳质量验证实验的布局,消除轻子正反物质不对称现象实验观测的歧义。这将是我们对中微子质量理解的下一个里程碑,国内外主要中微子实验都在瞄准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并有可能在未来10年测量完成。
江门中微子实验 (JUNO) 是我国主导的,最有可能率先测得该质量顺序的实验。面对国际同行实验的激烈竞争,JUNO 合作组一直在积极寻找和研发更快更精确地测得质量顺序的创新方法。本报告将从精密测量 JUNO 中电离辐射的角度切入,探讨如何通过还原物理过程来提升实验测量的分辨能力,研究加速中微子质量顺序测定的可能方法。
JUNO 同当今的大型物理实验一样,探测器的响应模型由蒙特卡罗方法构建,其主要参数必须通过刻度实验定出。在蒙特卡罗模型对探测器的精细描述基础上,我们提出简化的近似模型来发展重建方法,处理正式的和刻度的实验数据。随着实验的复杂程序和对精度要求的提高,蒙卡、重建、刻度工作向着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形式发展,成为实验离线数据处理工作的支撑。本报告将借鉴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最新发展,与大家探讨完全基于蒙卡的无近似重建、把探测器参数与单事例测量做共同拟合的刻度和确定刻度参数时只大规模运行一次的蒙卡,尝试连通三个已经专业化的细分领域,力求降低重复劳动,以期更快达到质量顺序测量的实验目标。
报告人简介:续本达,清华大学副教授。于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物理基础科学专业,2014年于日本东北大学 KamLAND 组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在东京大学“数学物理连携宇宙研究所”(Kavli IPMU)和神冈地下实验室的 XMASS 实验任博后。2018年续本达成为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加入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在四川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中微子研究。他参与 JUNO 和超级神冈等国际合作组,现任 JUNO 重建组的联合召集人和蒙特卡罗验证任务组长,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微子质量排序和中微子马约拉纳属性的实验确证。2022年起任副教授。